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钢企展馆

追逐梦想

发表时间:2019-10-30 15:45

新中国成立之初,太钢就被定位为发展特殊钢。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布局,太钢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,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特殊钢企业,研发和生产的一大批特殊钢产品填补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空白,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
1956年,冶金部按照规划,决定太钢扩建工程分两期完成,将太钢扩建为100万吨的生产规模。1957年8月19日,太钢1000毫米初轧机工程破土动工,并于1958年8月1日建成投产。以此为标志,太钢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扩建的序幕。


在全国大炼钢铁的背景下,太钢利用国家有限投资,从1958年10月起,“高、焦、电”三大工程(即1053立方米高炉、65孔焦炉和2.4万千瓦热电站工程)陆续开工建设。这是太钢迈向年产100万吨钢目标的重点工程。至1960年1月,三大工程竣工投产,对提高产量、扩大品种起到了重要作用,为太钢建成100万吨钢规模奠定了重要基础。这期间,太钢的产品开发也取得长足进步,到1960年,钢种数扩大到400余种,已经能大批量生产军用软磁钢材、电镀扁钢、大炮用钢、军工及航空用不锈耐热和合金结构钢板。


1964年4月,冶金部将太钢确定为全国8个特殊钢生产厂之一,并编制了《太钢扩建补充设计任务书》,1965年得到国务院批准,明确了要把太钢建设成为我国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的目标,确定太钢发展规模为年产120万吨优质钢。这可以说是太钢历史上的第二次扩建。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太钢先后建成了系列冷热轧、电炉转炉炼钢,配套建设峨口铁矿、东山石灰石矿以及煤气、氧气等系统。加上第一次扩建,太钢基本完成了1955年《太钢扩建方案及设计任务书》的建设要求,成为全国重要的特殊钢生产基地。


1977年,太钢向省委提出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六条意见》,得到批准,企业有了更多经营自主权。随后,太钢进行了一系列企业管理改革,在恢复稳定生产的基础上,再次推进了旨在形成百万吨规模的配套工程,包括4号65孔焦炉、三台3200立方米/时制氧机、二钢厂一号600吨混铁炉等。同时,太钢着手调整产品结构,大力发展特殊钢。上世纪60~70年代,太钢先后研制成功纯铁、合结钢、高温合金钢、轴承钢、低碳冷镦钢、舰艇板等一批新钢种。


1979年,太钢钢产量突破100万吨。至此,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,太钢跨入了百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。


上一篇走向市场
下一篇走向新生
分享到: